想學好數學需要練習,但是趣味也沒有錯
最近,有一篇文章,鼓勵家長讓女兒多練數學。身為數學教育者,當然很高興有這樣的文章。
不過,仔細讀了之後,讓人不禁眉頭一皺,發現案情並不單純。
呃,是發現內容並不如標題這麼單純。
以下為文章出處,並節錄部分內容。
家長必看/美學者:叫女兒多練數學 她以後會感謝你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85/3297545
歐克莉說,家長若想確保女兒能夠選擇STEM發展,就必須確保她的數學打下扎實根基。數學是科學、工程及技術的語言,它跟所有語言一樣,最能透過長期深入的練習而習得;而數學在某種程度上,就類似學一種樂器,只不過你玩的是自己的神經器官。
她舉例說,你學彈吉他時,光是了解一個和絃的構造,並不等於你有能力彈奏出那個和絃。吉他教師都知道,吉他要彈得成功、有創意,就是要練習,練到那些基本型式根深柢固。歐克莉認為,在當代的學習中,「死背硬記」已成惡名昭彰,但其實,固定練習且專注於對你而言較困難的內容,在學習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在你開始發揮創意之前,一些基本型式必須通透爛熟。在這一點上,數學就跟學吉他一樣。
…
歐克莉說,學習這件事,無論是學什麼,都不「好玩」(fun),也不應該「好玩」。精熟一些基本功,正是我們在教孩子樂器時叫他們練音階及和絃的原因,也正是我們在教孩子一種新語言時叫他們背單字的原因。她還說,我們越把學什麼科目弄得「好玩」,就越是破壞孩子努力學習困難科目的能力。
練習是必要的
以往填鴨式教育,只重練習不重理解,這幾年,為了改善這個狀況,開始強調理解的重要性。
不過,理解之後,還是需要練習,才能夠熟悉概念,讓數學能力提升。
至於需要多少的練習,這因人而異。
最好是能夠練習到「我已經熟悉,也還沒厭煩」的狀況。但很多學生的狀況是「我已經厭煩,卻還沒熟悉」。
好玩也沒有錯
文章裡提到:
學習這件事,無論是學什麼,都不「好玩」,也不應該「好玩」。
這觀點有點太激進了。
「好玩」並沒有錯,而是要先搞清楚為什麼要「好玩」。
如果只是為了「玩」,那當然不適合。
但是,目前的趣味教學,通常不只為了玩,而是希望達成幾個目標。
- 讓你覺得好玩,但想玩得好,你得先學好一些數學。
- 玩過之後,你就學會數學了。
第一種就是將數學融入遊戲,在學習後進行,例如數學桌遊。
第二種則是邊遊戲邊教學,也就是林福來教授力推的「奠基模組」。
這兩種「好玩」的數學,都有非常多成功的例子。
所以,學習真的不應該「好玩」嗎?
興趣只是一個開始,但是真正把人帶到遠方的,不是興趣,是紀律。
上面那段話,出自單維彰教授「快樂?還是學習?」一文。
雖然該文認為「快樂」和「學習」根本是相互矛盾,也無法同時達成的。但也提到,讓人「開始」學習的是「興趣」。
如果沒有興趣,怎麼開始?怎麼讓人持續練習?
沒有興趣的練習,能維持多久?
如果能讓學習由「引發興趣」開始,再以「適量練習」繼續深入,不是很好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