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SA 2022 風光與隱憂背後,還有什麼值得注意的數據?

PISA 2022數據出爐,台灣在數學素養拿下第三名,比起2018進步2名。

但同時學生的對數學的高焦慮,以及數學成績的高落差,也是一種警訊。

除此之外,還有哪些數據值得注意呢?

 

 

首先,上次評比是2018年,也就是這次評比的學習時間,大約有一半受疫情影響而採取線上教學。所以這次的結果,也可以稍微看出線上教學對於學習的影響。

 

 

OECD國家大退步,台灣逆勢上揚。

這次的評比中,

OECD國家平均438分,較上一次退步了51分。

台灣則是547分,比上一次進步了16分。

或許可以說,相較於其他國家,台灣學生比較沒有因為線上教學,而造成學習上的負面影響。

 

 

最前段狂衝,最後段小退步。

PR90,也就是表現最好的10%學生,成績從656進步到687。

PR10,也就是表現最差的10%學生,成績從397退步到393。

如果還是歸因於線上教學的影響,也許這樣的學習模式,解放了前段生的學習,讓它們可以更自由地往前衝?而最落後的10%,無論是實體或是線上,影響似乎沒太大?

 

 

上課、作業、解題都還好,但超級擔心成績!

台灣學生的焦慮指數高於平均。

但是「上數學課」、「寫作業」、「解題時感到緊張」時的焦慮,都略低於平均。

高於平均的部分是:「做題目時覺得無助」以及「擔心成績很差」!

簡單來說,最大的焦慮來源就是:「怕考不好」。

 

 

討厭數學,從小開始。

這一項是TIMSS關於「不喜歡數學」比例的研究。

小四:台灣41%,國際20%。

國二:台灣56%,國際41%。

即便在沒有會考壓力的情況下,小學生討厭數學的比例就相當高。到了國中則是再增加25%左右。

 

 

可以思考的問題

  • 「高成就、高焦慮、焦慮主因是分數」的現象,只有在數學科嗎?
  • 如果可以降低一些焦慮,但分數也會稍微下降,身為家長/教師的你,願意嗎?

 

 

延伸閱讀

妙語說數 ─ 數學在孩子心中是什麼形象?

數學不會就是不會!台灣PISA領先國際,但焦慮程度在108課綱前依舊無解 | 太報

最新PISA出爐!台灣數學科挺進全球第三 風光背後卻有「錢坑」難題|天下雜誌

發表迴響